近日,《北京高等教育》以“打造首都城市发展的工匠摇篮——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安江英访谈录”为题刊登了该报对安江英院长的专访。采访中,安院长介绍了“双高”建设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变化,并分享了我校“双高”建设成果、办学经验,育人模式和学生发展前景。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是职业院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之日起,就深深扎根京华沃土,立足首都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河中书写着“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新时代篇章。
记者: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入选北京市“特高”建设单位,国家“双高”建设单位,您认为“双高”建设给职业教育带来哪些变化?经过建设,学校取得了哪些成绩?
安江英: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高职学校和专业,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点项目,“双高”计划比肩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是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制度设计,也是国家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先手棋”,致力于把职业教育的“龙头”舞起来,打造一批高职“样板房”,引领带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新赛道中再创新高,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
“双高”计划提出了“两步走”的建设规划。到2022年,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经过建设,高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理念模式和制度标准,一批综合实力强、改革力度大、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快速成长,带动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实践证明,项目引领、扶优扶强、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发展模式,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学校以党建引领五育融合,构建“四路并进、产教闭环驱动”专业群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城教融合样板成效显现。“双主体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专业和课程数字化升级改造持续提升,形成智能贯通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和“软技能、硬技能、高技术”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服务智慧城市的工科办学特色鲜明。开展海外办学、共享标准,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北工院方案”。经过建设,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服务社会贡献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首都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初步形成“北京离不开、全国有影响、国际走出去”的发展局面。在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中获评“优”等级。
记者: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学校形成了哪些特色成果、办学经验?
安江英:一是树立“高端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城教融合新标杆。学校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面向城市运行与发展、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城教融合办学特色。学校打造了服务首都智慧城市发展的五大专业群,形成了面向首都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领域的专业布局,实现了由服务“工业”到“城市”的战略转型。适应北京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要求,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开设无人机测量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等10个新专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以数字化为主线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智能贯通的结构化课程体系与“软技能、硬技能、高技术”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职业素养、数字化专业能力、数字化职业能力。推动智慧教育,打造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开发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创新完善了“双主体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关成果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22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建筑类专业数字化改造模式广受肯定,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二是形成“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学校追踪首都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开展与华为、京东等行业领先企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以共同投入为纽带,形成“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模式,建设有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工程师学院、京东智能设备工程师学院、大疆无人机工程师学院等8个产教融合特色工程师学院,其中,北京市级工程师学院6个,建设有高凤林大师工作室、刘先林院士智能测绘工作室、北京玉雕传承人郭卫军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赢。学校施耐德电气城市能效管理应用工程师学院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中法合作示范项目及教育部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成果在国际服贸会上展示,被新闻界广泛报道,案例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三是创建“名师领衔、骨干支撑、专兼结合”的教师教学团队。以师德建设为引领,聚焦提升教师的“四种能力”(育德、教学、科研、培训),构建了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三级教学团队建设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支、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支、北京市教学创新团队5支。作为全国12个《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3年)》研制组中2个研制组的组长、副组长单位牵头组织4个大类中高本专业目录修(制)订相关工作;完成47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
四是打造“分类管理、服务导向”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遵循统筹规划、分类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学校与北京市安科院共建北京市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与高校共建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城市空间信息工程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8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制定平台管理办法,明确服务领域和方向,校企联合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服务国家战略10余项,智慧测绘团队与湘西自治州合作开展智慧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无人机团队利用“无人机+BIM技术”服务雄安新区再生水厂工程;开展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恢复指定区域基础遥感数据采集工作,服务高山滑雪场环境保护。
五是开创“四方联动、标准引领、语技融合”的国际化办学新路径。政企行校四方联动,创造性实施探索“政府引路,企业探路,行业铺路,学校创路”职业教育“走出去”四路工程,建成我国首个开展海外学历教育办学机构——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型孔子课堂,解决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无先例可循的难题。组成“中赞联合”开发团队,将中国职业教育理念本地化,形成具有“国际理念、中国元素、海外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标准,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填补赞比亚相关专业国家标准空白,解决了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无标准可依的难题。语技融合,注重语言能力和技能提升,培养“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等,解决“走出去”企业“会中文、懂技术”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难题。
记者: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学校的育人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的学生都有了怎样的发展呢?
安江英: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归根结底是要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创新“双主体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智能贯通的结构化课程体系和“软技能、硬技能、高技术”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形成了数字化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开展“1+X”证书试点33个,覆盖所有专业,制定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规范,不断提升学生考证通过率。
一是五育并举,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单位,学校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体育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并优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丰富美育选修课程。搭建以互联网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共获得国家技能大赛奖项27项,北京市技能大赛奖项122项;获得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各类创新创业奖项82项,孵化公司21家;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
二是学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锤炼“技”能。建立“三级”学生技能竞赛机制,以赛促学、学训结合。2019年—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7项;累计共获一等奖43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45项,全国名列前茅。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122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连续7届获得一等奖,首个“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训练基地”落户学校。学生大赛累计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前4名,北京市第1名。
经过建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入选2022年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形成了良好口碑,并涌现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优秀毕业生,在第三届“北京大工匠”28人名单中有学校教师和毕业生共3名。学校就业率稳居北京市同类院校前列,2022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位列第9位。社会高度认可,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13个外省份招录中有12个省份实际招生录取线超过当地本科线。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7.39%;毕业生三年内岗位稳定率和职位晋升比例近98%;家长满意度为99.33%,家长普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尤其是对专业教育、素质教育高度认可。校园安全、学生管理等方面在家长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全力打造首都高职的新形象、新模式、新典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深度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打造全国高职院校城教融合样板,充分体现学校在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显示服务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充分展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